官方网站: https://www.tsinghua.edu.cn/
自强奋发新时代 团结携手向未来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献辞校党委书记 邱勇 校长 王希勤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2岁生日。很多很久没有相见的校友、朋友又将欢聚在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清华园,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并代表学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也为清华大学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在清华园持续澎湃涌动,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汇聚激扬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必胜信心和强大力量。
放眼未来谋划发展,奋楫争先扬帆出发。学校召开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办学治校的宝贵经验,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清华大学使命如山、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激发内在活力、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在新征程上努力开拓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立德树人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扎实推进。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实施思政课总体改革方案,建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召开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聚焦“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培养组织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主题,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立为先书院,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卓越医师-科学家班”本科招生。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与龙头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分别制定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弘扬“无体育,不清华”,提出“有美育,更清华”,倡导“爱劳动,最清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奥运冠军杨倩同学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冬奥会志愿者刘迪波同学获评2022年“最美大学生”,清华学生体育代表队创造了首次包揽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女篮双冠的优异成绩,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尽情绽放。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清华学子喊出“实现伟大复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响亮口号,立志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自立自强步履铿锵,改革创新引领发展。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明确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碳达峰与碳中和等关键领域交叉学科布局。重新设置医学架构和职能,以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顶尖医师科学家和学术型医师为目标构建清华医学教育新体系。启动古文字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建设,成立纪检监察研究院,履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使命。全面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两个实验室入选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完成重组,互联网体系结构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清华团队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制定实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强培养引进战略性人才,推进研究系列和专业研究人员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投身有组织科研。试点教学研究机构深化改革,制定数字校园深化设计方案,抢抓机遇落实好专项投资,新土木馆、综合实验楼、北体育馆等先后竣工,持续提升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把清华园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广大人才心安之处。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开放合作勇毅前行。3年多的疫情防控极不平凡。学校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改革发展不放松,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职责”“学习成长是学生不可放弃的责任”“把守护好老同志的生命健康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特别是在2022年,广大师生员工集结成一支支抗疫“突击队”,逆行出征、坚守阵地,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克时艰,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世界,也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学校始终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共同挑战,启动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气候变化协同”系列行动,成功举办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与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主办“2022和合文明论坛”。全球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在印尼巴厘岛盛大开园,首个学生海外社会实践基地在意大利米兰揭牌。学校主动担当全球责任,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学术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为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包容的未来世界贡献清华的智慧和力量。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扎根中国大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代代清华人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清华大学正处在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最好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强奋发新时代、团结携手向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在这个山川澄澈、风月疏朗的美好时节,我们再次热烈邀请校友们回家看看,一起庆祝清华人共同的节日!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11年- | 清华学堂成立 |
1912年- | 更名为清华学校 |
1925年- | 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
1928年- |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
1929年- | 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
1932年- | 设工学院 |
1933年- | 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
1937年- | 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 | 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1946年- | 在清华园复员开学 设农学院 |
1952年- | 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
1970年- | 招收工农兵学员 |
1977年- | 恢复高考招生 |
1984年- | 设立研究生院,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
1985年- | 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 |
1988年- | 成立建筑学院 |
1993年- | 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1994年- | 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996年- | 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
1999年- | 复建法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2000年- | 成立土木水利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2001年- | 成立医学院、软件学院 |
2002年- | 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03年- | 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 |
2004年- | 成立航天航空学院 |
2006年-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
2008年- |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09年- |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
2011年- | 建校100周年 成立环境学院 |
2012年-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材料学院 |
2014年- | 成立新雅书院 |
2015年- | 成立药学院、全球创新学院、苏世民书院 |
2016年- | 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临床医学院 |
2017年- | 成立科学史系 |
2018年- | 成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9年- | 成立天文系、车辆与运载学院 |
2020年- | 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 |
2021年- | 成立求真书院、集成电路学院 |
2022年- | 成立为先书院、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2023年- | 成立秀钟书院、安全科学学院 |
1949年1月以后
1946.10 - 1948.12
1938.3 - 1946.5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1937.10 - 1938.2
(北大清华南开组合)
1912.10 - 1928.8
1911.4 - 1912.10
监督
1911.4 - 1911.12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63仅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4其中:教师
3837职工
9810博士后
2838本科生
3658其中:国际学生
142学历教育硕士生
6935其中:国际学生
556博士生
4709其中:国际学生
77本科生
16320其中:国际学生
946硕士生
22423其中:专业学位
16224国际学生(含:非学历专业学位18人)
1659博士生
20527其中:专业学位
3110国际学生
467港澳台学生
1001国家研究中心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注:1. 如无说明,各项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 2. * 表示包含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相关内容。
序 号 | 项目名称 | 院(系) |
---|---|---|
1 | 计算机与金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管理学院 |
2 | 数理基础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未央书院 |
3 | 数理基础科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
4 | 数理基础科学+环境工程 | |
5 | 数理基础科学+机械工程 | |
6 | 数理基础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 |
7 | 数理基础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 |
8 | 数理基础科学+工业工程 | |
9 | 数理基础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10 | 数理基础科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11 | 数理基础科学+工程物理 | |
12 | 数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3 | 数理基础科学+软件工程 | |
14 | 化学生物学+环境工程 | 探微书院 |
15 | 化学生物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16 | 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 |
17 | 化学生物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18 | 化学生物学+生医工程 | |
19 | 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行健书院 |
20 | 理论与应用力学+车辆工程 | |
21 | 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 | |
22 |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烽火班) | |
23 | 理论与应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 | |
24 | 中外文化综合班 | 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
清华大学坚持实践教学全面育人的传统,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完善了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三个方面,实现科研教学资源共享、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早期参与科研实践、接受引导性基础研究训练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掌握科研基本技能,培养科研兴趣。如在本科生中实施的SRT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每年均有6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到学校支持的1500多个项目中。
实施海外研修计划、国际SRT、交换学习等系列项目,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营造开放、自主的成长氛围。每年有大量学生在世界一流大学访学。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赛事是清华大学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的有效途径,是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赛事建设,构建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赛事体系。每年都有6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百余项各级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
建立了未来兴趣团队、清华iCenter、清华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创+、清华x-lab、清华i-Space,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了从创意、创新到创业“三创融合”的全价值链成长通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育环节,坚持“走出去”实践模式。近年来,本科生每年都有5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800余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学活动,收效良好。
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物理教学中心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先进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清华大学-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富士康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自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以来,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近三届获奖情况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序号 | 集体名称 |
1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2 |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序号 | 姓名 | 单位及职务 |
1 | 吴潜涛 | 清华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主任、资深教授 |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要编者 | 出版单位 |
1 | 计量经济学(第五版) | 李子奈,潘文卿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 | 主编:童诗白,华成英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3 | C++语言程序设计(第5版) | 郑莉,董渊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 | 结构力学I—基础教程(第4版) | 主编:龙驭球,包世华,袁驷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5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 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要编者 | 出版单位 |
1 | 物权法(第四版) | 崔建远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 | 大学物理学(力学、热学)(第4版) | 张三慧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3 | 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第二版) | 主编:田凌,冯涓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 | 控制工程基础(第4版) | 董景新,赵长德,郭美凤,陈志勇,刘云峰,李冬梅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5 | 工程材料(第5版) | 主编:朱张校,姚可夫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6 |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上册、下册 | 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7 | 图像工程(上册)图像处理(第4版) | 章毓晋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8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 | 主编:阎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 | 建筑热环境(第2版) | 刘念雄,秦佑国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0 | 分子细胞生物学(第3版) | 主编:陈晔光,张传茂,陈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1 |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 | 张贤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2 | 现代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 | 胡广书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3 | 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科起点本科)(修订2版)[继续教育类] | 主编:郑纬民 |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
根据党和国家的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首批建立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并以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清华大学被批准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学堂计划的总体目标: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同时带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017年增加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2019、2021年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增加人工智能方向和量子信息方向,2021年哲学班加入,经济学班2022年秋季开班,学堂计划进一步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堂各学科间的交叉创新,实现更广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引领。其中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哲学班和经济学班先后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基地。
清华大学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共有60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其中56个可授予博士学位;共有24个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其中8个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自1981年国家建立学位制度至2021年10月,学校共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127558人,其中博士学位25214人,硕士学位102344人。培养的研究生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清华大学扎实推进改革,研究生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通过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改进选拔录取机制,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营造更适合研究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氛围,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2021年2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面向新发展阶段,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冲锋号。研究生教育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为”方针,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分别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清华大学章程》等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环节)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基本要求。
为培养博士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拓宽博士生学术视野,激励博士生取得高质量创新性研究成果、撰写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学校设立博士生培养基金。博士生培养基金包括支持博士生赴国(境)外出席高水平国际会议的出席国际会议基金、赴国(境)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短期访学并开展研究工作的短期出国访学基金、以及资助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
定期组织学业学术讲座,为研究生学术发展提供支持。每年面向新生组织如何度过博士生生涯、研究生英语的教和学、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与资源、国际研究生学业导引与资源等讲座,面向全体研究生组织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学位论文送审及申请答辩程序等讲座以及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开放交流时间。
1992年,迪米特里·乔诺法(Dimitri N. Chorafas)基金会设立Chorafas青年研究奖,用于奖励该基金会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合作大学中遴选的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以表彰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绩,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奖励之一。该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奖励30名左右3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学校自2011年成为 Chorafas基金会的合作高校成员以来,每年均有1~2名博士毕业生获奖。
1992年,迪米特里·乔诺法(Dimitri N. Chorafas)基金会设立Chorafas青年研究奖,用于奖励该基金会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合作大学中遴选的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以表彰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绩,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奖励之一。该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奖励30名左右3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学校自2011年成为 Chorafas基金会的合作高校成员以来,每年均有1~2名博士毕业生获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清华大学有2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1个可授予博士学位、8个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8个可授予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原则意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清华大学章程》制定的。各院系应根据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定我校各专业学位标准,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为统筹协调校内资源,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成立校级、院系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建立整合资源的“中心制”组织管理机制。
学校层面,打破院系壁垒,于2015年5月成立“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中心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依托15个院系,集中清华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针对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工作。院系层面,建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分别成立院系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统筹落实多个专业学位项目运行管理、资源协调。
2022年,清华大学在学研究生36419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总数的76.0%,专业学位博士生占博士生总数的10.2%。整体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5.5%。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概况
多层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加强清华大学优秀学生选派赴海外联合培养或开展合作研究,拓宽国际视野,增进对世界的了解;继续推进吸引海外优质生源来我校攻读学位,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
面向博士生选派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2年,清华大学通过该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163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27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提高论文研究水平。
面向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51项和英文学位项目32项。整合合作双方优势,推进教学和科研全方位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高端定位,中国视角,清华特色”的原则开设高水平英文研究生学位项目,吸引更多国际生源。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了清华-帝国理工学院学术与职业素养博士生暑期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拓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英文课程建设
2021-2022学年,清华大学共有41个院(系、所)开设600门英文研究生课程,比上学年增加50门。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程390余门,约400名教师参与授课。
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
为搭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我校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51项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合作方 | 系所 | 启动年度 |
1 | 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学院 | 2001 |
2 | 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系、材料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 2004 |
3 | 清华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MBA双学位项目 | 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06 |
4 | 中法环境高级管理硕士项目 | 法国巴黎矿校 | 环境学院 | 2007 |
5 | 清华大学与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硕士项目 | 法国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07 |
6 | 经济管理学院MB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硕士双学位项目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09 |
7 | 清华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日本千叶大学 | 建筑学院 | 2009 |
8 | 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 工业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等 | 2010 |
9 | 清华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 美术学院 | 2011 |
10 | 清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金融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2 |
11 | 经济管理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管理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2 |
12 | 清华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金融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2 |
13 | 清华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联授博士学位项目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 化学工程系 | 2013 |
14 | 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系 | 2014 |
15 | 清华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双硕士学位项目 |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程物理系 | 2014 |
16 | 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2014 |
17 | 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 建筑学院 | 2015 |
18 | 清华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 建筑学院 | 2015 |
19 | 清华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合作举办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 新加坡管理大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5 |
20 |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 | 美国康奈尔大学 | 五道口金融学院 | 2015 |
21 | 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务分析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5 |
22 | 清华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工程与管理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耶鲁大学 | 环境学院 | 2015 |
23 | 清华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 | 车辆与运载学院 | 2016 |
24 | 清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数据科学交叉学科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6 |
25 | 清华大学-法国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互联网创新设计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6 |
26 | 清华大学-法国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交叉生命科学前沿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6 |
27 | 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智慧互联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华盛顿大学 | 全球创新学院 | 2016 |
28 | 机械工程系-韩国科学技术院双硕士学位项目 | 韩国科学技术院 | 机械工程系 | 2016 |
29 | 工业工程系-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 工业工程系 | 2016 |
30 | 环境学院-法国路桥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法国路桥大学 | 环境学院 | 2016 |
31 | 建筑学院-台湾成功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台湾成功大学 | 建筑学院 | 2016 |
32 | 清华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联授博士学位项目 |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 地球系统科学系 | 2017 |
33 | 清华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授博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 建筑学院 | 2018 |
34 | 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电子工程系、医学院 | 2018 |
35 | 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MPA-EMBA双硕士学位项目 | 香港城市大学 | 公共管理学院 | 2018 |
36 | 清华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双硕士学位项目 | 瑞士日内瓦大学 | 公共管理学院 | 2018 |
37 | 清华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日本京都大学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8 |
38 | 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授博士学位项目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生命学院 | 2019 |
39 | 清华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 环境学院 | 2019 |
40 | 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日本早稻田大学 | 社会科学学院 | 2019 |
41 | 清华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 建筑学院 | 2019 |
42 | 清华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数据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南加州大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19 |
43 | 清华大学-英国伦敦商学院金融双硕士学位项目 | 英国伦敦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9 |
44 | 清华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联授博士学位项目 | 荷兰莱顿大学 | 天文系 | 2020 |
45 | 清华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医院管理公共卫生双硕士学位项目 | 美国耶鲁大学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0 |
46 | 清华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资源与环境双硕士学位项目 | 德国汉诺威大学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1 |
47 | 清华大学-日本金泽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日本金泽大学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1 |
48 | 清华大学与美国天普大学合作举办法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 美国天普大学 | 法学院 | 2021 |
49 | 清华大学与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合作举办艺术管理硕士双学位教育项目 | 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 | 美术学院 | 2021 |
50 | 清华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硕士学位项目 |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2 |
51 | 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 法学院 | 2022 |
英文学位项目
为推进学校开放式办学,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到我校攻读研究生学位,营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氛围,我校先后开设英文研究生学位项目32项,其中理工类项目23项,人文社科类项目9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院系 | 启动年度 |
1 | 全球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 经济管理学院 | 1996 |
2 | 中国法硕士项目 | 法学院 | 2005 |
3 | 车辆与运载英文硕士项目 | 车辆与运载学院 | 2006 |
4 | 国际发展硕士项目 | 公共管理学院 | 2007 |
5 | 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07 |
6 | 国际公共管理硕士项目 | 公共管理学院 | 2008 |
7 | 营造学硕士项目 | 建筑学院 | 2008 |
8 | 全球制造和数据分析英文硕士项目 | 工业工程系 | 2009 |
9 | 环境工程与管理硕士项目 | 环境学院 | 2009 |
10 | 先进计算硕士项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2010 |
11 | 中国政治、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硕士项目 | 社会科学学院 | 2010 |
12 | 国际建设项目管理硕士项目 | 建设管理系 | 2012 |
13 | 国际公共卫生硕士项目 | 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 2014 |
14 | 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博士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5 |
15 | 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博士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5 |
16 | 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博士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15 |
17 | 苏世民学者项目 | 苏世民书院 | 2016 |
18 |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项目 | 环境学院 | 2016 |
19 | 核电工程与管理国际人才培养专业学位项目 | 工程物理系 | 2017 |
20 | 水利工程硕士项目 | 水利水电工程系 | 2017 |
21 | 水利工程博士项目 | 水利水电工程系 | 2017 |
22 | 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 | MEM教育中心 | 2017 |
2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项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2018 |
24 | 数学博士项目 | 求真书院 | 2018 |
25 | 机械工程博士项目 | 机械工程系 | 2019 |
26 |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 | 材料学院 | 2019 |
27 | 国际应用心理硕士项目 | 社会科学学院 | 2020 |
28 | 绿色环境基础设施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2 |
29 | 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英文硕士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2 |
30 | 生物工程与转化医学英文硕士项目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2022 |
31 | 全球治理英文硕士项目 | 社会科学学院 | 2023 |
32 | 全科医学硕士国际项目 | 医学院 | 2023 |
经过多年的建设,清华大学已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的学科布局,截至2022年,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另外,还有2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8个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个可授予博士学位,18个可授予硕士学位。
截至2018年3月,清华大学共有2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居全国首位。此外,还有3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为了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学校统筹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和社会捐助等资金,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完善了包括学业资助、优秀奖励、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方面的研究生资助奖励体系,充分发挥资助奖励政策对研究生的激励与资助作用,调动研究生从事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
研究生资助奖励体系的核心是整合多种资源,以“三助”为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校、院系、导师在研究生资助奖励方面形成合力,发挥资助奖励体系对研究生的资助与激励作用,实现加强能力培养、支持完成学业、提高培养质量的综合效果。
资助奖励体系的基本框架为:
一、经济资助体系
学校统筹各类资源,为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供经济资助,为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提供保障。在资助方式上,学校强调“三助”在研究生培养和资助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承担岗位工作提高综合能力、发展职业能力,让资助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以上各类奖助金适用对象:
基本奖助金(A1):
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校设助教助管津贴(A2):
助教岗位:原则上仅限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助管岗位:原则上限于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院系/导师奖助金及岗位津贴(B):
基本修业年限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未来学者奖学金
“未来学者奖学金”专门用于吸引、选拔和资助学术志向坚定、学术潜质突出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未来学者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攻读全日制学术学位、非委托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未来学者奖学金”由院系研究生奖助工作领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招录时评定。
二、奖励荣誉体系
奖励荣誉体系是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奖励荣誉体系突出奖励优秀、树立榜样的作用,经个人申请、导师推荐、院系评审、学校认定等环节,主要表彰奖励在学术研究、志愿公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包括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王大中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一等、二等)、单项奖学金及院(系)管奖学金等。
为了鼓励和表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研究生,学校开展了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评选工作,每年春季学期评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组织开展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期进行评选。
三、应急助困体系
1. 助学金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及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助学金,以更好地体现国家、社会、学校对在学期间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关心,帮助其解决部分在校期间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
每年秋季学期集中评定。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且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助学金,申请流程及相关要求请参阅《清华大学研究生助学金评定工作实施办法》及当年工作通知。
2. 突发性困难补助
学校特别设立突发性困难补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其突发性的经济困难,包括学生本人罹患重大疾病或遭受严重意外伤害,学生直系亲属罹患重大疾病、遭受严重意外伤害,学生家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突发性困难补助全年度可申请,申请流程及相关要求请参阅《清华大学研究生突发性困难补助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
3.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解决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问题,学生每人每学年最高可向经办银行贷款16000元。其中在校期间的利息100%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之后的利息由学生本人支付。学生可自主选择在毕业后的36个月内的任何一个月起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并在修业年限加13年(最长20年内)年还清贷款本息。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每年秋季学期,学校组织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申请流程及相关要求请参阅《清华大学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及当年工作通知。
4. 研究生新生临时贷款(“绿色通道”)
为了帮助解决研究生新生入学时遇到的临时突发性经济困难,学校对研究生新生在入学现场提供临时贷款(“绿色通道”)。申请临时贷款的新生需提交家庭经济困难承诺书,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2)清华大学录取的全日制研究生新生;(3)家庭存在经济困难,报到时筹集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学费。申请流程及相关要求可参阅《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临时贷款(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
5. 其他资助项目
(1)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及以上的学生,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流程与相关要求可参阅《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及《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2)大病医疗保险
为了保障非公费医疗学生的基本医疗权益,妥善解决其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北京市相关要求,学校每年组织不享受公费医疗的研究生办理“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体流程与相关要求请参阅《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和《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细则》。
资助总额限制
研究生在校期间从学校、院系和导师等不同渠道获得的各类资助(不含奖优助困类资金)总金额,博士生每年不得超过9万元,硕士生每年不得超过5万元。
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奖学金、奖励、助学金、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奖优助困类资金的总金额,博士生每年不得超过5万元,硕士生每年不得超过4万元。
【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
作为全国首批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自2011年启动工程博士项目,结合重大工程项目与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工程博士生。2012年以来,学校在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三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博士研究生,2018年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开启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2020年完成了从三个工程领域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六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的转变,2022年新增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2019年至今,先后开设粤港澳大湾区项目、重点领域项目、先进技术项目、西南地区项目、集成电路项目、公共卫生与健康项目等6个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特色子项目。共录取1436名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全部来自国家重点行业或创新型企业,分布在25个培养院系。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一线和生产一线的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作为首批改革试点专项之一,清华大学于2022年7月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招生培养,招收222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工程硕博士培养,经学校第十四届党委第二百三十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简称:工程师学院)。工程师学院为学校实体教学机构。学校成立清华大学工程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下设七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专家组,负责全校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学位审议工作。
清华大学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引领高等教育变革。大力建设慕课,2013年发布“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并推出首批5门慕课。截至2022年底,清华大学共上线430余门慕课,其中144门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发布“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大力推进其在校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领课堂革命。2020年,雨课堂获得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年度技术创新奖。
2020年春,面对新冠疫情,学校坚守教书育人职责,率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推进在线教学,实现“延期开学、如期开课”,创造性提出全体系在线教学的“清华方案”,铸就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新气象。清华人用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是不可放弃的职责”,引领了全球高校在线教育的变革。
有组织、成建制、全体系开展在线教学。疫情暴发后,学校迅速成立教学指导、质量保障、技术保障、学习保障四个专家组、工作组,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线”。全校共开设在线教学课程超4400门次,全部做到应开尽开。全校性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课堂教学是学校历史上的首次,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首次。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再次全方位推进建设高质量、有韧性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新的解答思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新思考与定义,做到了所有应上、能上的课“一门也不少”,在校内外、国内外的所有学生“一个都不少”。超3500门次课程使用雨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
以开放精神担当社会责任。学校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开设147个雨课堂“克隆班”;与126所湖北高校联合举办线上大型招聘会,吸引600余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机会;学堂在线2200多门慕课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2021年春季学期至今,学校通过雨课堂“克隆班”数字孪生理念,在数字虚拟空间中完成对原始课堂的复制和映射,为兄弟高校师生实时开放了200余门优质本研课程,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覆盖近2万名兄弟院校师生。
分享中国经验,持续国际引领。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来自全球6大洲15个国家21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和专家学者,以及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代表处官员,相聚“云端”,共商全球疫情蔓延下的在线教育挑战与变革。发布学堂在线国际版,向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作出中国贡献。2020年-2022年,分别召开三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贾尼尼在首届大会上谈到:“包括清华提供的学堂在线等多种在线教育平台,为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学习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2020年,学堂在线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同年4月20日,学堂在线国际版正式发布。同年12月11日,学堂在线成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创始成员。2022年,学堂在线与印尼网络教育学院签订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育合作协议。应印尼国家在线课程平台印尼网络教育学院的邀请,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推动下,学堂在线携手中国34所高校,以捐赠的方式为印尼提供106门英文授课或包含英文字幕的高水平慕课,用于印尼高校学生的在线学习并获得学分。
同时,学堂在线还是2016年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单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的在线教育平台,也是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线教育应用创新研究中心。
截至2022年底,学堂在线运行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约6000门优质课程,覆盖13大学科门类。学堂在线致力于服务全球学习者,累计主站注册用户数超过1亿,累计总选课人次超过7.22亿。同时,学堂在线致力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教育技术,为学校提供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提高教育质量。
自2017年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评选设立以来,清华大学共144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自2020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人民日报客户端、清华大学微博等平台将清华29讲真实课堂展示给社会学习者,超1320万人次参与学习,开放更加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探索更加普惠的教育,帮助学习者认识到不同学科的智识尊严,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同面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正的获得感。
清华大学充分利用校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雨课堂克隆班向兄弟高校共享清华校内课程,促进教育公平,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
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通过克隆班面向湖北省和多地区兄弟高校共享了34门次校内课程,以便捷的方式实现其他高校学生在线与清华学生“同步上课、同步做题、同样教材、同一位授课教师”的上课情景,覆盖约4000名学生。此后,清华大学不断创新,在不给校内授课教师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探索兄弟院校学生通过克隆班学习获得其本校学分认定的工作。截至目前,共惠及了400余名学生。同时,学校将克隆班课程开放给新疆大学和青海大学学生旁听,万余名学生参与了学习。
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2021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推出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旨在让兄弟院校教师切身感受清华课堂,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与数字化教学能力。2022秋季学期,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该项目升级为清华大学牵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中西部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清华大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13所沪浙闽高校利用“克隆班”一道,面向新疆地区高校开放课程,覆盖高校师生超万名。
2020年12月,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慕课大会成功举行,并正式发布成立世界慕课联盟,旨在携手应对新冠疫情背景下智能互联网时代对全球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联盟秘书处设立在清华大学,并由清华大学担任联盟首届主席单位。
2021年12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七场论坛及理事会成功举办。大会主题为“一起向未来——引领新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旨在搭建全球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交流与互鉴的平台,促进优质慕课及其他各类在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推动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全球大学、国际组织、在线教育平台等机构共同携手,引领新数字时代下高等教育创新。经2021年世界慕课联盟理事一致通过,将联盟更名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
2022年12月,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召开,大会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未来”为主题,由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会上,中国教育部介绍了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成就。提出了四点中国倡议,一是加快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教育公平,二是深化技术应用,重塑高等教育形态,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在线教育创新健康发展,四是扩大开放合作,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主席、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发布《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会议举办了四场分论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知名高校、平台、企业的50余位嘉宾和教育数字化专家线上发言,畅谈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沿理念,共话未来发展。
2021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Global Hybrid Classroom)项目,利用在线的方式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清华学生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同学有机会通过实时在线的方式学习对方学校的课程,并获得学分认定。
https://mooc.global/hybrid-classroom/
2022年春季,在全球融合式课堂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推出了10个全球融合式证书项目,整合成体系的课程资源,吸引全球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证书项目营造了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能够满足学生更加多元的学习需求,成为其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
https://mooc.global/certificate/
2021年秋季,清华大学开启全球公开课(Global Open Courses)。“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冬奥会与冰雪运动”“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未来汽车”“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 “积极心理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计8门全球公开课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式方式面向全球开放。课程采用英文讲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注册部分或全部课程内容,在线参与实时交互式课程。部分课程内容通过学堂在线国际版、清华大学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向全球学习者直播,惠及全球学习者超730万人次。
https://www.xuetangx.com/page/qhqqgkk
https://mooc.global/open-courses/
2022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开设“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视角”课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GDI),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的前沿进展、应用方向、全球合作模式等内容,促进中外青年互学互鉴,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呼吁当代的全球青年共同携手助力全球发展。课程主题引发了全球学习者的热烈讨论,目前已有近1720万人次学习者参加了学习。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THU00001007670/12393016
https://mp.weixin.qq.com/s/nt9N9kbVPEyPuDQmeNeIhw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于2021年正式推出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挑战赛(Global Massive Open Online Challenge,GMOOC)。挑战赛是由学生组队参加的全球竞赛,需要大规模的创意、开放的合作,并通过在线的课程学习,以帮助学生所在城市或区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挑战赛已举办至第3届,举办了超过20场可持续发展全球对话,共收到来自六大洲20多个国家超过500人报名申请。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员高校清华大学、蒙古科技大学、智利大学、奥克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浙江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参与其中。
自2020年以来,清华大学组织全球高校在线教学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在线教育实践经验,并以慕课等形式与全球学习者共享。
更加包容、民主和个性化的未来高等教育
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强调“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大师”之于“大楼”的优先性。
2020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所谓课堂者,非谓有教室之谓也,有师生之谓也。有师生在,课堂就在。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这句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期所说的话,深刻地阐释了大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知识和价值的交往,而不在于教室的物理场所,强调了师生交往对于教室空间的优先性。
将这两段时间间隔近70年的两位清华大学校长的话联系起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大楼”“教室”对于高等教育都不是必要的或核心的要素,必要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此意义上,新冠疫情时代所形成的在线高等教育虽然场所改变了,但并没有丧失高等教育的本质,激发了人类对于更加包容、民主和个性化的未来高等教育的新思维。
石中英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2020年12月
要想用在线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实质等效”,就必须遵循“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是内在的“道”;而没有数据这个外在的“器”,就难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交互这个内在的“体”是为了采集数据;直播这个外在的“用”是表象的,但只有在直播的场景下,才能进行实时交互以确保学习成效。可以说,技术能帮教师和学生“见面”,设计则能让教师和学生“交心”。应用好的技术,进行好的设计尤其是互动设计,为疫情下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实质等效”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并推动了线上学习效果的提升。
——于歆杰,清华大学在线教学/融合式教学专家指导组组长,电机系教授,党委书记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13年12月17日《关于批准设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1号)精神,2014年4月29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现有机构和学科优势,开展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共享应用研究,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开展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培训和交流工作,推动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制度创新,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发挥好智库和创新引领作用,深入研究国内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并及时将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要始终高举创新的旗帜,引领我国,乃至世界在线教育理论研究模式创新;组织研究,并形成在线课程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服务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实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在线教育学籍、证书、学分、学位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探索建立适应终身教育体系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在线教育的培训和交流,推动高等教育战线深化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积极探索终身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推动清华教育资源以更加开放、高效的方式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
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学校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清华大学1955年开始筹建成人高等教育,1956年成立夜大学。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初,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处(现更名为终身教育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
学校继续教育面向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文化、工程技术、教育、艺术设计和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培训了大批干部和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是中央组织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学校大力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平台开发,积极开展在线教育相关研究,以及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未来发展与完善机制。2020年《清华大学关于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现从继续教育到数字时代的终身教育转型,建设便捷高效的开放教育平台、高水平的在线教育平台与规范认证的专业教育平台。
教育创新,服务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科技与教育融合为突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强化继续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合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为新时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作贡献。
清华经管管理专业课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青年教研骨干研修班
数字化未来:元宇宙、web3.0与数字资产课
计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讲习班(初级)
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胜任力提升班(2022秋季)
京能集团千人培养计划--领航计划
北京市管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全球高管中国智慧课程(线上模块)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管理人才班专业研修
公共管理专业课
全球金融科技高级研修项目
国际项目经理研修班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研修班
北京市律师协会“扬帆计划”涉外法律实务培训
未来产业发展与元宇宙案例实务(青蓝计划)
清华大学中国法基本原则课程(在线课程)
2021年度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省级示范性培训
企业ESG管理与绩效提升公益项目
丽商菁英(2021级)——丽水市企业家人才高级研修班
2022年第一期前海港澳青年职业训练营
中央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第5期)
数字化领导力培训班 Digital Leadership Academy
202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专题研修——科技前沿与创新社会专题班
清华五道口金融管理专业课首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线) 第一期
孤独症康复教育专业课程(高级)
高校教师美育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第1期)
全国个案管理师培训班(理论学习)
清华经管学院-淡水河谷全球高管中国研修班
“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专题研修班
清华五道口科创管理与服务公益课程首期
智慧企业家2期
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师初级基础班(在线教学模式)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期)
“立德树人 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线)第9期
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
中国航发2021年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
中国侨联海外侨领国情研修班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大中衔接课程培训班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党史学习专题精品课程
新时代青年民营企业家成长计划(第二期)
清华经管-高盛巾帼圆梦项目校友特设课程
数字经济公益直播讲堂
室内设计在线研修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班
整合创新与卓越领导力高级研修班
2020年肿瘤粒子治疗尖端技术研讨班(线上+线下融合)
能源互联网产业领军计划一期
清华经管学院-莫斯科斯科尔科沃管理学院谢韦尔抗疫战略高级研修班
全球资产管理高级研修课程3期
银行家高级研修班3期
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高级培训班1期
司法部公司律师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训
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浸润式研修(一期)
清华伟新科普讲坛
2020清华伟新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第四期(速写与创作专题)
大庆油田优秀干部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中冶赛迪中青年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2020年副职管理能力系列专题学习班(第五期)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专题培训班
2019亚洲区域国家循环经济技术培训研修班
一汽集团数字化干部(智能网联)高级研修班
新时代知名民营企业家发展计划
东方电气集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企业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拔尖技术专家培训班
中石油专业技术骨干进修班
未来科技学堂(首期)
清华经管学院-莫斯科斯科尔科沃管理学院职业教育中国研修班
2019年度探知未来-女性科学家领导力提升专题研修班
2019年山西省政协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专题培训班
科技部-中组部-国资委-清华大学2019年科研院所领导者高级研修班
文创金融领袖项目(首期结业)
企业价值管理与投资实践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犯罪法律实务高级研修班(首期)
“一带一路”人才发展项目研修班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培训班(混合教学方式)
创业家极速锻造研修班
新疆国资委加强国企党建与推进改革发展高级研修班
2019年清华大学定点帮扶南涧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1期)
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系统教学管理骨干研修班
科学企业家项目
AMP总经理课程34期
沈阳铁路公安局优秀青年干部创新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上汽集团第24期清华大学创新专题研修班
印尼通信部工业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生态构建培训班
陆军院校文职人员教员进修培养
大数据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研修班项目
全球创业领袖项目
北京地铁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期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专题研修班(长沙公务员远程学堂)
YES青年商业领袖计划一期
清华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法暑期班
青海省宗教干部领导力及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
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修班
北京市委组织部金融风险防控专题培训班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公共策略大师项目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
广东省高校党务骨干培训班
名校(园)跟岗研修项目(合肥市)
新疆政法系统新时期新型犯罪审判公诉业务培训班
卓越企业领导人高级研修班
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级研修班
亚洲金融领袖项目
中国重汽“新能源、智能化”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
中石油高级技术专家进修班
继续教育管理人才学习发展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习所项目
互联网传播与社会治理专题研修班
清华伟新教育扶贫美术教师培训班
侨领研习班
国培计划(2017)—贵州省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跨年度递进式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六盘水市盘县)
汽车产业高管项目
航空管理硕士项目
传统文化与新发展理念专题研修班
中铁四局集团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第一期
公安系统培训项目——北京交警系统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
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管理与领导力证书课程
清华大学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
3D打印造型师师资培训班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远程培训
清华大学——人民日报社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核心媒体培训项目